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与演化
完成单位:西北大学

产生时间:1999年

支撑项目(平台):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参与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所属学科:地质学

主要贡献者:张国伟等

成就简介:该研究成果提出了关于秦岭造山带形成与演化系统新观点和新模式,建立了秦岭造山带“立交桥式”壳幔三维构造几何学新模型。

1. 重新厘定并新提出了秦岭造山带主要由三大套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组成,经历三大演化阶段。2. 首次建立了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现今结构框架为具流变学分层的“立交桥”式三维结构模型。揭示了秦岭壳幔非耦合关系的三维结构及其作为大陆不易返回地幔,长期保存演化的重要方式,探讨其大陆动力学意义。建立秦岭造山带地壳现今呈华北与扬子相向向秦岭之下作大规模俯冲,秦岭则沿南北边界巨大反向向外逆冲推覆和内部多层推覆构造为骨架,包含多期不同样式挤压、走滑、伸展构造复合的不对称扇形造山带的三维结构构造模型。3. 恢复重建了秦岭古板块构造基本格局和细节造山过程。发现和厘定了秦岭勉略 — 花山第二个板块主缝合带及其东西延伸,综合论证秦岭原属东古特提斯北侧分支洋盆,经长期演化,最终以扬子、秦岭、华北三板块沿商丹和勉略二缝合带,通过点接触、线形面接触到最后全面碰撞造山而形成,详细确定划分了秦岭主造山期的细节造山过程。4. 论证了中新生代秦岭陆内造山过程及构造演化趋势与特点。提出秦岭是现今仍处于深部地幔调整,上部地壳滞后响应,正在急剧隆升,并趋于裂解为大别、东、西秦岭三块的活跃山脉,论证了对我国环境、灾害的重要控制作用。5. 主编出版了包括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的秦岭造山带造山过程和岩石圈三维结构图丛 ( 中、英文版 ) 。6. 进行了秦岭及两侧盆地的盆山耦合关系综合研究,提出 反复演变的山盆转换与耦合关系等新观点。

扫码关注

“高校科技进展”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