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莲型三系杂交稻的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武汉大学

支撑项目(平台):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植物发育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植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资源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参与单位:武汉大学

所属学科:作物学

主要贡献者:朱英国

成就简介:自红莲型三系杂交稻新质源发现及应用40多年来,国内外累积推广超过1.5亿亩。此项成果具有原创性、系统性、实用性、持续性和国际性的特点,推动了我国杂交水稻行业科技的发展,达到了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民健康、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重大战略问题。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作物,60%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杂交水稻比常规品种增产显著,是水稻增产核心技术。早期杂交水稻研究主要面临遗传资源狭窄、细胞质源单一,繁殖制种产量低,高产优质、稳产广适性品种少,基础研究长期落后于应用研究等问题。该项目针对上述难题,通过40多年研究,取得如下重大创新:
  1.首次发现了红莲型配子体雄性不育胞质新质源,与野败型、包台型并列为国际公认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其败育特征、恢保关系与野败不同,育性恢复谱广,丰富了杂交水稻遗传多样性,降低了杂交水稻大面积爆发病虫害引发的粮食安全潜在风险,成果评价为“开创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
  2.率先克隆了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orfH79和育性恢复基因Rf5、Rf6,发现了orfH79诱发小孢子发生细胞程序性死亡,导致花粉败育致不育;恢复基因Rf5和Rf6以蛋白复合体形式剪切orfH79转录本,在F1代中恢复红莲型杂交稻育性,揭示了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及分子机理,为定向培育红莲型杂交稻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
  3.创建了红莲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技术体系,实现了红莲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采用远源杂交、辐射诱变、杂交、回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通过抗性人工鉴定、自然鉴定、高温低氮定向筛选相结合,不断创制新优异不育系和恢复系,为配制综合性状好的强优势组合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
  4.培育出红莲型新品种,在国内外大面积推广应用。红莲型不育系粤泰A、珞红3A具有育性稳定、制种产量高、品质优等优点;粤优938、红莲优6号、珞优8号等系列红莲型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广适、耐高温等特点,是我国水稻栽培主导品种,并成为我国“一带一路”农业输出重要技术。
  该项目获国家级审定品种2项;省级品种审(认)定19项;新品种保护授权5项;出版专著3部,在Plant Cell、PNAS等高影响杂志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培养了一支高水平杂交水稻创新研究队伍。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我国南方稻区及东南亚地区,累计推广面积1.5亿亩,直接经济效益22.38亿元,间接经济效益约30.01亿元,2016年获得越南农业部种子最高质量奖,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该项目40年来分别获得湖北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2013)、一等奖1项(2004),广东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995,2009), 江苏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湖北高校成果转化奖1项(2012)。

扫码关注

“高校科技进展”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