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重大工程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与关键技术
完成单位:同济大学

产生时间:2016年

支撑项目(平台):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参与单位:同济大学

所属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

主要贡献者:童小华,谢欢,徐卫明,李景朝,刘世杰,舒嵘,姜作勤,金雁敏,吕刚,李军,陈鹏,张松林,叶真,栾奎峰,刘向锋

成就简介:针对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在航天重大工程实际应用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难题,构建了航天重大工程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方法,突破了遥感空间信息的可信度度量、控制和评估等技术难题。

遥感空间数据是支撑深空科学探测、高分对地观测等国家战略的关键信息,其可信度是决定着陆下降、绕轨运行等航天工程关键过程成败的核心因素之一,也是该领域国际研究前沿难题。以国际上先期开展的深空探测任务为例,高度依赖于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的“进入、下降和着陆(EDL)”关键过程的成功率仅为50%。项目针对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在航天重大工程实际应用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难题,由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三家完成单位,历时近10年密切合作完成的“航天重大工程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构建了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方法,突破了航天探测场景静态要素可信度量、航天器动态数据可信控制和海量遥感空间数据产品可信评估等共性关键技术,解决了着陆避障激光三维成像系统在极短成像时间条件下达到量测级精度水平的难题,将其测距精度从分米级提高至优于4.5厘米,能以高可信度探测出着陆区障碍物;解决了可信度理论方法支撑下的卫星平台颤振“探、分、补”精密探测和补偿的难题,实现了最低0.1像元卫星颤振幅值探测能力,保障了测绘卫星颤振条件下测图精度要求;解决了全球遥感数据产品空间抽样优化的精度评估难题。成果成功用于嫦娥探月、测绘卫星、高分卫星和国土资源调查等重大工程,推动了以质量可信的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的行业科技进步。

扫码关注

“高校科技进展”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