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完成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支撑项目(平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针刺任督脉经穴治疗中风吞咽障碍的功能可塑性研究(8123008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针刺调节神经营养因子对缺血后脑可塑性促进作用的研究(3027164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脑缺血后突触重建与胶质细胞相关性及针刺干预作用研究(305724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脑缺血后JAK/STAT信号转导系统的调控及针刺干预作用研究(30973788);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参与单位:广东省教育厅

所属学科:中医学

主要贡献者:许能贵 ,符文彬,刘健华, 徐振华 ,易玮,刘荣 ,于涛,杨忠华,孙健,樊莉 ,米建平, 李滋平

成就简介:突破“治痿独取阳明”的经典理论,创立了以“通督调神针刺法”为主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分期治疗方案,使缺血性中风残障率由40%下降至17.9%,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明显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

中风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 位于全球致死和致残率的第二位,在我国其发病率居首位。中风是针灸治疗的特色和优势病种,长期以来受制于中医“治痿独取阳明”理论的束缚,理论上始终未能有所突破,未能形成系统的针对中风发病全程的针灸整体治疗方案,且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循证医学证据;机制研究受制于技术瓶颈、 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本研究在历时17年的研究过程中,首先发现“针刺可改善缺血性中风大鼠的脑组织血液供应”这一现象,随后寻找到“督脉的百会、 大椎配伍应用效果尤为显著”这一规律,进而揭示了“针刺百会、大椎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细胞通讯机制”这一本质,在此基础上,将科学研究的成果应用于临床,最终形成了“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分期治疗方案”。 它是以经络学说、中医神志学说为指导,选取督脉经穴为主治疗中风病以达到形神同治的一种针刺方法。1.突破经典、创新理论:创新地提出“督脉为脑脉、主治脑腑疾病”的学术思想,首次创建了以“督调神针刺法”为主体的缺血性中风偏瘫的分期治疗方案。该方案经国内外首次基于循证医学的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证实,可使缺血性中风偏瘫的残障率下降至17.9%(国际上为 40%),主持制定针灸国家标准1项。2.突破瓶颈、创新技术:首次将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引入活体脑片,并率先在国内外将在体长时程增强(LTP)技术引入针灸研究,首次系统地揭示了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细胞通讯机制。相关论文单篇被国内外同行引用177 次,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篇。上述成果在全国 5 中心、8 分中心广泛应用,病房患者 15030 例/年,门诊患者 206000 例/年,直接经济效益1.45亿元、间接经济效益2.26亿元。共发表核心及SCI论文 200余篇,论文被国内外期刊累计引用 2760次,他引2589次,单篇最高引用177次,均为正引用。出版专著8部。获省部级奖励6项,其中分别获得2005年度、2013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培养“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名、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2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广东省百名南粤杰出人才1名,研究生451名,其中海外研究生187名,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家或地区。建立广东省中医针灸重点实验室,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华南针灸研究中心。

扫码关注

“高校科技进展”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