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源食品安全检测与控制技术
完成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支撑项目(平台):国家973项目“畜禽重要病原菌抗生素耐药性形成、传播与控制的基础研究 ”,农业部兽药残留及违禁添加物检测重点实验室,动物源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

参与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所属学科:兽医学

主要贡献者:沈建忠、江海洋、吴聪明、王战辉、汪洋、丁双阳、肖希龙、张素霞、朱奎、夏曦、曹兴元、沈张奇、王少林、汤树生、李建成、史为民、程林丽、温凯

成就简介:创新了有害化合物抗体制备理论和技术,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残留快速检测产品;在国内首次发现mcr、optrA等动物源细菌新型耐药基因及其耐药机制,阐明耐药菌/耐药基因沿动物-环境-人传播扩散成因。

围绕食品安全国家重大需求,在兽药残留检测和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作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56项;制定发布47项兽药残留检测方法国家和行业标准;研制出78种残留快速检测ELISA试剂盒和胶体金试纸条产品,在全国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其他省部级奖6项;在Lancet Infect Dis、Nat Microbiol、Biosens Bioelectron等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单篇最高他引1317次;主编著作和教材7部;培养硕、博士研究生230余人;培训兽医专业技术人员超过2万人次。科研团队入选教育部和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团队成员中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4名、北京市科技新星1名。在兽药残留领域,提出了以目标导向为核心的小分子化合物半抗原设计理论;创新了小分子化合物抗体定点改造技术,构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小分子化合物抗体制备技术平台;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70余种抗菌药物等快速检测产品,已在全国31个省(市)的1000余家检测机构及伊利、雨润、三元等1500余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广泛应用。以上成果对打破国外技术和产品垄断,迫使进口产品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2002年的90%以上降至现在的25%左右,价格下降约三分之二作出了重要贡献,带动了残留检测试剂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细菌耐药性领域,构建了涵盖26个省(市)含近70万条数据的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数据库;在国际上首先发现质粒介导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阐明了mcr-1阳性菌在动物、食品和人群的流行特征和临床风险;揭示了mcr-1基因和碳青霉烯耐药基因blaNDM在家禽生产链中的不同传播模式,环境因素(苍蝇、鸟类)是主要原因,明确了动物源性食品的消费、水产养殖及消费在我国人群mcr-1及其携带菌的定植和传播中起着关键作用;发现并命名了optrA、vga(E)v、fexB等多种新耐药基因,并揭示其耐药机制。上述研究成果居国际前沿水平,为抗菌药物在畜禽养殖业及医学临床中使用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基于黏菌素耐药性研究成果并经风险评估,泰国、日本和我国已禁止黏菌素用于动物促生长,欧盟调高了畜禽使用黏菌素而导致耐药性产生传播的风险级别,WHO将黏菌素在抗菌药物目录中的级别由“重要”调为“极为重要”。基于耐药性数据库,构建了新兽药及新制剂的药效筛选平台,开展了药代动力学、安全评价等研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给药方案提供了依据;研发的博落回、安普霉素等国家二类新兽药已广泛用于兽医临床。

扫码关注

“高校科技进展”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