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农业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
完成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支撑项目(平台):《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001号科技项目

参与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所属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

主要贡献者:石元春、贾大林、辛德惠、张雄伟、王树安、王遵亲、程维新、林建兴、傅积平、王明庥等

成就简介:针对我国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以及农业生产效率低等重大难题,累积改造中低产地1378万亩,粮食增产45亿公斤,棉花近千万担,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199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跨越全国五省二市的黄淮海平原科技攻关,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农业战线上的一场雄伟壮观的科技大会战。从“六五”到“九五”的20年间,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被列为国家第一号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石元春院士在“六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中任项目专家组组长和“七五”项目的主持人。该项目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多学科协同攻关的大型综合研究成果,主要成果内容概括如下:       1.在半湿润季风区水盐运动理论的基础上,明确了旱涝盐碱的互为因果性,研制出整体性、实用性、操作性强的综合治理对策,保证了盐碱地治理的成功。主要提出了“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理论”,揭示了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共存和交相为害的十分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综合治理旱涝盐碱的实质是对区域水盐运动的科学调节和管理,以及调节管理的枢纽和杠杆是浅层地下水的采补等一系列观点;建立了区域水盐运动测报体系及模型,预报精度达到了季节性或短期实时预报要求,在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治理实践上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2.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易推广的综合治理模式。包括12种类型区各具特色的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均衡发展的模式和配套技术,节水农业体系,大面积经济施肥培肥技术和作物优质、高产、低耗模式化栽培技术体系等,为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和农业开发提供了技术保证。     3.建立了近400万亩不同类型中低产田改造试验示范区,有81项新成果先后在黄淮海平原1.08亿亩土地上应用,累积改造中低产地1378万亩。粮食增产45亿公斤,棉花近千万担。节约耕地14.2万亩,节肥3.7万吨,节水63.1亿立方米,累计经济效益74.15亿元。    科技人员在黄淮海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34项。获得数十个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大学)主持的“区域水盐运动规律和水盐监测预报技术研究”、中科院主持的“石灰性土壤有效磷形态分类分级研究”两项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农科院主持的“洼涝盐渍土综合利用和配套技术研究”等19项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完成的成果“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1992年获国家教委(甲类)一等奖;“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农业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 1993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扫码关注

“高校科技进展”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