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夏玉米高产高效“吨粮田”技术
完成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支撑项目(平台):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与农业发展”;国家科技攻关课题“节水吨粮田开发”、 “冬小麦‘四统一’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

参与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所属学科:作物学

主要贡献者:王树安,蒋仲怀,兰林旺,周殿玺,王志敏,王璞,周顺利,李建民,张英华,李绪厚,鲁来清等

成就简介:创新“冬小麦-夏玉米亩产吨粮技术”、“冬小麦节水高产技术”和“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和简化栽培技术”,在华北中低产地区相继创立“吨粮田”、“节水吨粮田”和“节水省肥吨粮田”,引领全国粮食高产高效发展。

从“六五”开始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与农业发展”研究,针对当时生产中“重夏轻秋”、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运用系统工程原理优化周年作物与光温水肥资源配置,提出“冬小麦晚播、夏玉米晚收”的“双晚”栽培模式和双高产途径,创立“冬小麦、夏玉米两茬平播亩产吨粮技术”,在华北首创“吨粮田”,并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吨粮田”建设行动,为我国粮食总产迈上5亿吨台阶做出了重大贡献。该项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随着“吨粮田”不断扩展,在华北地区高产与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水肥高投入带来的环境风险日益严重,针对这一制约性问题,率先开展了节水节肥、高产高效技术研究。“八五”到“九五”,以小麦节水为重点,研究提出发挥土壤水库功能,充分利用土壤水,“伏雨春用”,减少灌溉用水;研发关键补偿措施,补偿水分亏缺对产量的不利影响,创立了“冬小麦节水高产技术”,使高产小麦每亩节省灌溉水100方,使常规“吨粮田”转变为“节水吨粮田”。该项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和河北省省长特别奖(2000)。“十五”到“十一五”,进一步研究创立了“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简化栽培技术”,并创建“节水省肥吨粮田”,协同提高了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成为全国主推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获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2011),为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向绿色高产高效方向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扫码关注

“高校科技进展”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