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地区古代(汉-晋)块炼铁冶炼遗址调查与科学研究
完成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支撑项目(平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8740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74004)、广西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200911MS256)、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20107621)、广西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项目(GXQG022014070)

参与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所属学科:科学技术史

主要贡献者:黄全胜、李延祥、陈建立、龚海

成就简介:确立了古代冶炼炉渣的研究方法及判定标准,阐明了主要从铁渣的成份、显微组织结构等检测分析来判定古代钢铁冶炼技术类型及开展古矿冶遗址研究是可行有效,创新冶铁考古遗址研究新领域。首次揭示我国古代块炼铁技术。

  2005年以来,《广西贵港地区古代块炼铁冶炼遗址调查与科学研究》确立了古代冶炼炉渣的研究方法及判定标准,阐明了主要从铁渣的成份、显微组织结构等检测分析(即:从炉渣的金属含量及其赋存状态方面可辨别炼铁渣和非炼铁渣;古代块炼铁与生铁炉渣的基本成份和显微组织结构有明显区别,两者夹杂金属颗粒赋存状态也有较明显差别。在高铁炉渣中,古代块炼铁和炒钢炉渣的显微组织结构有较明显差异,浮氏体间是否存在磷钙化合物也可作为区分块炼铁和炒钢炉渣的关键指示标之一。)来判定古代钢铁冶炼技术类型是可行的,是利用现代科技方法解决历史学、考古学中有关古代冶金问题的核心技术和判定标准。采用该方法对古矿冶遗址开展研究可行有效。首次揭示了我国古代(汉-晋)块炼铁冶炼技术的遗址群。
  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系列课题研究,对广西地区古代冶铁遗址群开展了系统研究工作,撰写了一批有原创性的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1部《广西贵港地区古代冶铁遗址调查与炉渣研究》,在国内外SCI和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系列论文30余篇。主要形成了3个研究成果:一是确立了由炉渣分析为主揭示古代冶铁工艺类型和技术水平的新实验方法(见论文《以炉渣分析为主揭示古代炼铁技术的研究与探索》,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6年第11期和专著《广西贵港地区古代冶铁遗址调查与炉渣研究》等)。二是首次确认了中国古代块炼铁冶炼技术遗址群(见论文《广西平南县铁屎塘冶炼遗址初步研究》,四川文物2012年第1期;《广西桂平罗秀古代冶铁遗址群初步研究》,中国科技史杂志2012年第4期;Handynasty bloomery iron smelting at Pozui site in Guangxi Province, China. CAMP-ISIJ,2012(02):840~843;《广西贵港六穴岭汉代冶铁遗址初步研究》,南方民族考古(第十辑),2014年,等等)。三是确定了世界最早规模最大的、以锰矿作为助熔剂的古代生铁冶炼技术(见论文:A New Discovery: Manganese as a Flux Agent atthe Song Dynasty Iron-Smelting Sites in the Xingye County, Guangxi, China. Metals and Civilizations. Bangalore: NIAS, India. 2015: 87-94和《广西兴业县高岭古代遗址冶炼技术初步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2012年第3期等)。这些新发现,丰富了中国灿烂古代文明新内容,为历史学、考古学等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资料。系列研究成果开拓了中国古代冶金遗址研究的新方法、新领域,在国内外同行具有较大影响,因此主要贡献者黄全胜连续多年多次被邀请并资助赴英国、日本、印度等国家讲学或作学术报告,弘扬中华优秀古代文明。研究成果《广西贵港地区早期冶铁遗址初步考察》、《广西平南六陈坡嘴遗址冶炼技术研究》分别获广西第十一次、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扫码关注

“高校科技进展”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