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诊疗新技术
完成单位:首都医科大学

支撑项目(平台):国家眼科诊断与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参与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所属学科:临床医学

主要贡献者:王宁利

成就简介:阐明国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闭青)房角关闭机制,创建了新的防治体系,降低了致盲率。发现低颅压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开青)视神经损害的重要原因,回答了眼压学说长期未能回答的科学问题,改变了临床实践。

  一、阐明国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闭青)房角关闭机制,创建了新的防治体系,降低了致盲率
  1.研发闭靑临床诊断关键设备:研发全景高频超声生物显微镜,实现对整个前房形态的实时动态观察和测量,为该病研究及诊断提供了关键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超70%。
  2.阐明国人闭青防治的关键理论问题:用上述设备组织多项研究发现:除西方经典“瞳孔阻滞”机制外,还存在:①虹膜附着点靠前,②虹膜睫状体前位,③周边虹膜肥厚等多种非瞳孔阻滞机制;国人闭青54.8%表现为“多种机制共存”。据此建立依据房角关闭机制新的分类。
  3.创建适合国人闭青防治的关键技术:针对国人闭青机制多样性的特点,①制定早期干预策略,使贻误率减少27.7%;②建立闭青急性发作干预技术,使窗口期眼压控制率从28.6%提高到85.7%;③建立慢性期循序渐进处理技术,使手术率下降49.4%;④设计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使成功率从65.8%提高到79.4%,术后浅前房并发症从33.2%下降到10.4%;⑤设计新的激发试验,早期筛查敏感性由 65.6%提高到 90.6%。
  上述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发现低颅压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开青)视神经损害的重要原因,回答了眼压学说长期未能回答的科学问题,改变了临床实践
  1.阐明开青视神经损害的重要科学问题:首次发现:①低颅压是开青的危险因素,眼压和颅压构成的跨筛板压力差增加导致了视神经损害,而非高眼压或低颅压单一因素所致。②揭示正常眼压青光眼视神经损害与颅压下降所致的跨筛板压力差增高有关,提出治疗应以控制跨筛板压力差水平为标准,解决了正常眼压青光眼治疗不足的问题;③高眼压症病人若颅内压较高,跨筛板压力差在安全范围,则可监测而不予治疗,解决了高眼压症过度治疗的难题。
  据此建立开青基于跨筛板压力差的新分类和治疗策略,改变了临床实践。研究成果被国际眼科学者评价为“Groundbreaking”和“Vital”的研究。著名专著Glaucoma评价:此研究“开辟了青光眼研究新方向”。
  2.创建跨筛板压力差无创测量技术:建立基于核磁的无创跨筛板压力差测量方法,为临床分类和监测提供关键技术。为人群筛查设计不依赖核磁的测量方法,被多项国内外流调工作采纳。剑桥大学脑研究中心Geeraerts教授专题撰文评价为“elegant study”。
  上述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省部级一等奖1项,纳入世界青光眼学会继续教育项目及美国眼科学会临床指南,写入4部国外专著、8项国内标准与规范共识。英国眼科医师杂志及世界青光眼学会前任主席Weinreb评价:该研究是改变青光眼临床实践的里程碑式的发现。

扫码关注

“高校科技进展”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