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重要菌物资源挖掘、创制及应用
完成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支撑项目(平台):科技部食药用菌新种质资源创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教育部现代农业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参与单位:吉林省教育厅

所属学科:植物保护

主要贡献者:李玉

成就简介:率先对重要黏菌类群进行系统研究;创建“一区一馆五库”菌物资源保育技术体系,破解秸秆等废弃物资源资源利用等关键技术,建立“生态菌业”高效农业循环技术体系,重要菌物资源挖掘、创制和利用技术达世界先进水平。

       40年致力于菌物科学与工程产业化研究,深入全国所有省区251个采集点(包括12个国外采集区域)开展菌物资源调查,系统开展菌类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和利用等基础研究。建成位居国内前列的菌物资源种质资源库和标本馆,获得12余份珍贵标本,发现菌物新纪录菌种245个,订正了食药用菌名录936种,明确了我国菌物资源本底数据和资源分布。率先对黏菌纲所有目中的重要的科、属、种进行系统研究,从本质上探讨了分类单元的亲缘关系及主要类群间和其他生物间的系统学关系,结束了国际上无中国人命名黏菌新种的历史,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带领团队较早将菌物纳入生物多样性研究,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了物种遗传多样性及濒危机理,首次制定了濒危物种量化评价体系,为我国制定真菌红色名录发布提供了基础。
      在国际上率先创建“一区一馆五库”菌物资源保育技术体系,指导建立我国第一个被国务院批准的延边龙井松茸国家级珍稀菌物保护区,持续在中俄边境乌苏里江流域和中朝边境图们江流域,以及全国33个自然保护区内开展工作,在四川雅江、甘肃祁连山等地建立了菌物资源保育区,推动了我国珍稀菌物资源种群恢复和保护,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卓越贡献,项目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研究破解了秸秆等废弃物资源基质化利用等关键技术难题。驯化选育出适宜东北地区气候的玉木耳、玉珊瑚、白阿魏菇等45个珍稀蘑菇品种。丰富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建立“作物生产+动物生产+食用菌生产”三维要素构成的“生态菌业”高效农业循环技术体系,创新和改进了全日光栽培黑木耳等8项关键技术,创新集成无公害黑木耳、香菇、灵芝等栽培上的6个标准技术体系,两棚制花菇生产、米菇间作等6种生产工艺和模式,在吉林洮南、山西临县等国家级21重点贫困县得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建立各类科技示范推广基地32个,连续12年参加全国“小蘑菇大产业”健康万里行科普宣传活动,指导培训技术骨干农民8000多人次,累计推广60多以袋(菌包),带动5万余农户脱贫致富。建立吉林省百公里蘑菇长廊,助推形成食用菌新型产业南菇北移、东耳西扩的产业发展布局,以及蛟河黑木耳、庆元香菇等15个上亿级的蘑菇产业集群地,创造经济效益达200多亿元。筹建了我国第一个菌物专业,创造性设立了菌物学、菌类作物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率先在全国建立第一个应用生物科学(菌物方向)本科专业,开创食药用菌高等教育先河。在国内创建形成了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唯一完整的菌物高级人才培养体系。

扫码关注

“高校科技进展”微信公众号